编导站内站

编导站内站

短期见效!好评如潮!编导艺考生文学大积累:优秀的短篇小说们!

都不是什么偏门小说,作者都是在中文世界里大有名望的人物了。按篇名搜,网上一定都找得到。


所选的并非按质量算,因为许多都不算该人最好的小说,毋宁说是该作者我最喜欢的小说。因为最好的和最让人喜欢的,往往不是同一类。有些小说如雕琢完美的冰冷刀锋,你会感叹其细致锐利,但不会想把手指伸过去重新抚触,甚至看见名字,都会觉得肌肤发寒。

乔伊斯《阿拉比》、《死者》


这两篇对比读很好玩。前者被许多短篇小说选本拉走了,分析少年心理云云,英文普通的人,也能几页翻完;后者却大气舒缓得多,是真沉得住气,到后来气氛和对话就像凝冻的雪云一样。所有对乔伊斯抱有“这货老是写我们看不懂东西”想法的,都可以看看后一篇。

马尔克斯《流光如水》、《巨翅老人》、《疯狂时期的大海》


《流光如水》大概是最凝练的,能够体现马尔克斯全部技艺的东西:速度,简洁,“不诧异的口吻”和现实扭曲变形制造的魔幻感;感官参与和大量意象堆积制造的诗意。如果需要有个短篇教人模仿马尔克斯,就是这篇了。另外,这篇总让我觉得,是在跟海明威的《世界之都》致敬。


《巨翅老人》是马尔克斯所有“外来者闯入一个封闭愚蠢的世界”里最好玩的一篇,不赘述。


《疯狂时期的大海》基本可以当作“小镇被枯枝败叶搅乱”的母本。之后《百年孤独》和《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》里都会有这个小说的影子。但这个小说的后半段有马尔克斯小说里罕见的,童话般的美。不剧透了。

卡尔维诺《恐龙》、《月亮的距离》


都来自《宇宙奇趣》,如果有兴趣的话,那一整本书都可以读,半个下午就读完了。《一切于一点》和《打赌》更深邃有味,但我举的这两篇界面更友好些》。


《月亮的距离》很动人的地方是,卡尔维诺真的很爱塑造一个美丽、独立、让“我”无法掌握的女性。他所有的中长篇都如此,而这篇是这个女性形象最美丽的一次。

海明威《雨中猫》、《白象般的群山》、《杀手》


这三篇都是幕布下藏着锋刃的小说。精确冷冽。《雨中猫》最精巧,如打磨过的机械般精美又让人寒冷。《白象般的群山》是可以拿来当写对话教材的,非常稳,短到让人感觉漫长。《杀手》则是我私人认为海明威最好的短篇小说。话递得太结实了。


跑个题。我第一次看《低俗小说》开头,那两位去执行任务时那副唠唠叨叨的嘴脸,就无法抑制的想到《杀手》里的那两位。


追加一篇:《小小说》。


这篇的结尾段我记得很清楚:“到了春天,少校并没跟她结婚,其他任何时候都没跟她结婚。”这篇是海明威最不唠叨的一篇,是真简洁。
后来安妮-普鲁好几篇的风格都与这篇类似。

博尔赫斯《第三者》、《无礼的掌礼官上野介》、《南方》、《决斗》


《无礼的掌礼官上野介》是博尔赫斯《恶棍系列》里的。比起其他五彩斑斓的篇目,这篇很独特,在于博尔赫斯真的试图模拟东方小说风格。他企图写中国风格的,比如《小径分岔的花园》和《海盗金寡妇》都因为某些西方式意象让人出戏了,但上野介这篇——其实就是四十七武士的故事——意象很精到,于是很美,是他小说里难得的意象不那么繁杂的故事。


《南方》算是名篇了,不多嘴。


《决斗》和《第三者》(如果需要可以加上《玫瑰角的汉子》),是博尔赫斯写市井最有味道的三篇,但前两篇更扎实,转圜于不经意间发生,很难想象那样平整的叙述最后能爆发出那样惊人的效果。

巴列科《丝绸》


因为提到了博尔赫斯写日本,就想把巴列科写日本的小说也放进去。小说的质感和情节很是浑成。和博尔赫斯那篇一对比就显得很好玩。

纳博科夫《一则神话》、《菲雅尔塔的春天》、《奥勒留》


这三个故事基本代表了纳博科夫的三面。


《一则神话》是纳博科夫邪恶的、宅男的、白日梦的、爱讽刺的一面的极致。宅男后宫梦的终极体现,而且真是美。


《菲雅尔塔的春天》是纳博科夫关于老欧洲的、俄罗斯旧梦的、侨民生活的、诗意的、哀伤的、精致和画面感的终极体现,而且真是美。


《奥勒留》就是纳博科夫自己:一个爱蝴蝶到死的老头儿。

鲁尔福《安纳克莱托·莫罗内斯》


这篇整个跟喜剧小品似的……但是太好看太紧凑了。

村上春树《盲柳与睡女》、《象的失踪》、《家庭事务》、《避雨》


《盲柳与睡女》看惯了之后会发现情节安排略硬,但还是能取得沉浸式的、让你通过连续的意象和暗示进入“彼侧世界”体验的典型村上小说。


《象的失踪》则是村上春树那些寓言式与空幻作斗争小说里最诗意的一篇,结构也相当干净利落。这里得多说一句:村上其他类似的小说,意象都不免碎。


《家庭事务》和《避雨》本身不算很突出的小说,但是村上春树短小说里读来,能让人觉得“周遭清晰”,但不会产生“钝痛”的那种小说。前者可以读英文译本,兄妹嘴仗用英文口语表述热闹俏皮无比。

契诃夫《农民》


只能说是艺术品了。沉郁,温和,诗意悠扬,哀伤又质朴。是一整块纹路美丽、落在手里沉甸甸的鹅卵石的感觉。


麦克尤恩《立体几何》


这篇太有名了,不多说。喜欢挖根由的一定能从中挖出许多的炫技细节。怎么说呢,这篇像是纳博科夫早年欧洲某些小说的加速度版本。

巴别尔《盐》、《吉-德-莫泊桑》


前者是被博尔赫斯赞许过的名篇,简洁得恰到好处,质朴得足以乱真。
而后者则是非典型的巴别尔小说。野心宏大,技巧华丽,抒情奔逸,斑斓之极,令人难以置信是20世纪早期的小说,甚至还是巴别尔的小说?!

塞林格《九故事》


篇篇值得看。不赘述。

雷蒙德-卡佛《我父亲的一生》


这篇不该当小说谈论的,但太动人了,没法子。

托尔斯泰《三个隐士》


一句话:托尔斯泰也会写魔幻的……

鲁迅《铸剑》


按说《故事新编》里都是精品,但这篇是各类典故比较少,易于阅读的——读《奔月》你得知道高长虹,读《理水》你得知道顾颉刚。读这个就无妨。

汪曾祺《受戒》


这个不赘述。

张爱玲《鸿鸾喜》


张爱玲小说大多结尾苍凉得让人不忍读下去,或者得调动大情绪来读。这篇和《等》算是可以让情绪温吞着就读得下去的。轻喜剧。小讽刺。稍微有些悲凉(娄太太),但大体还好。

余华《朋友》


与上篇的选择一样,是余华小说里比较不刺激感官和情绪的小说。就是一个陈述完整、扎实、形象的故事。而且实在是没废话,细节对白收束得非常好,一目了然。

沈从文《丈夫》


沈从文小说里,许多都有“男子被现实的世俗刺痛”的情节,许多就直接悲剧或开放式结尾了。这个倒还算个悲喜剧结尾。风土人情谈吐皆有可观。越到结尾越是好看。

老舍《断魂枪》


这个都进过课本了,不赘述。但没看过的,真还是值得看一看。很饱满,只嫌其短。

科塔萨尔《中午的岛屿》


科塔萨尔招牌的“因为向慕什么于是慢慢向另一个极端过度最后就回不去了”的套路,这篇的后半段处理通常要看第二遍才能明白,然后就会惊叹出神入化。相比起来,《万火归一》就分明许多。

詹姆斯-瑟伯《沃尔特-米蒂的隐秘生活》


宅男异想天开的经典之作。这部我记得应该要拍电影了?

皮兰德娄《战争》


对话可以直接当剧本教科书来看的小说(人家本来就是写剧本的吧……)

菲茨杰拉德《冬天的梦》


虽然他写过无数带有自传色彩但又改头换面遮盖自己的小说,这一篇的情感,成都编导培训学校大概是最深挚的了吧。

末尾说几句。


因为推荐的篇目大多不是什么让人愉快的小说,所以特意补上几个个人喜欢的治愈系。大多算轻喜剧一流。可以放在kindle里,睡前读,睡得着。


金庸《鸳鸯刀》。
汪曾祺《八千岁》、《茶干》。
冯骥才《苏七块》、《金大力》(都见于《俗世奇人》)。
欧-亨利《一元伪币的作用》。
马拉默德《天使莱文》。
果戈里《旧式地主》。
契诃夫《美妙的结局》。
纳博科夫《初恋》。
鲁迅《社戏》。
三岛由纪夫《潮骚》(这个实在不短,但过于治愈,看快点一个小时就差不多了)。





一对四、一对一课程,名师指导、内部考题、全程带考。


针对导演、戏文、编导、摄影、艺管、表演、播音专业。


针对北电、中戏、中传等名校直到来年艺考,随到随学。


细说散文灵魂和小说灵魂


cache
Processed in 0.011001 Second.